袜套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袜套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致敬40年君子兰绿色金条的回归吉林新闻国内资讯四海资讯-【新闻】

发布时间:2021-04-11 15:22:31 阅读: 来源:袜套厂家

君子兰,长春市市花。

“毒草”“绿色金条”这两个极端都曾是它的标签。上世纪80年代初,伴随着改革开放,兰中君子在长春也引发巨大争议和狂潮。

在报告文学《君子兰之谜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:长春,跌到疯狂旋转的君子兰漩涡里,一切无不打上君子兰的烙印:市报的副刊起名君子兰,挂历十三张全用君子兰彩照,电视台用君子兰作本地节目的片头,琳琅满目、举不胜举,只剩下没有把君子兰的徽标挂到城门上了。

一部纪录片直接以《疯狂的君子兰》为名,记录那段岁月。

“毒草”走进市场

顺着时间的脉络,让我们重新走近君子兰。

君子兰,原是非洲南部的一种野花,后传入欧洲和日本。

1931年,由日本园艺家村田引入长春。当时,在伪满皇宫内栽培,专供溥仪等少数人观赏。

1945年抗战胜利后,君子兰开始在长春市公园内开始养植。

1963年5月,长春市城建局将市内各公园的君子兰集中到长春动植物园,成为长春市第一个君子兰花卉培育基地。

上世纪60年代,君子兰在民间还很少见。它在当时是毒草,养它,被认为是有资产阶级思想,而买卖,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。

1979年,《人民日报》开展了关于物质和精神的大讨论,刊登了“给富字恢复名誉”的系列文章。以往在公开场合忌讳谈论的挣钱致富,成为人们日常的话题。

(长春站前胡同里的君子兰市场 王瑞摄影)

君子兰,也走向了市场。

这一年,郭凤仪卖了瑞士表,用180元买棵“二年生的花苗”,“这价钱轰动了长春养兰界。”

当时的目的只有一个,养君子兰能挣钱。

君子兰的“政策”

上世纪80年代初,君子兰价格一路走高。一盆好兰,价格往往是长春人月收入的几倍,甚至十几倍。

逐步攀升的价格引起了政府的注意。1982年,长春市出台君子兰“限价令”,共16条,规定一盆君子兰售价不得超过200元。

“限价令”,让长春君子兰市场陷入了低潮。

这年,郭凤仪做了一件在长春养兰人看来的大事,“成全了君子兰。”

“1982年开春,我牵头办了抢救国宝大熊猫的君子兰义展捐款。”郭凤仪曾对媒体这样讲述当时的情景,把君子兰往熊猫身上靠,是为让花展通过政府审核,“义展门票收入17000多元,我们把钱送到农业部,一位副部长接待了我们。”

这次义展,让长春市领导看到长春市民对君子兰的热情。

1983年,长春市政府出台了《有关君子兰交易的若干规定》,其中明确了交易君子兰的税收细则。

此举是国内第一例为一种花草买卖专门以政府名义做出规定。

这一年的3月,长春市首先成立中国第一个地方性君子兰协会,标志着长春君子兰由群众自发性繁殖莳养活动向有组织、有目的的全方位开发的战略转变。

时间进入到1984年的下半年,长春市政府的态度愈加鲜明:支持群众靠君子兰发家致富,每户至少要栽3到5株。

1984年10月11日,长春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审议通过《关于命名君子兰花为长春市市花的决定》,君子兰正式成为市花。

随后,长春市召开新闻发布会,取消原来所有的“限价令”。

按照设想,长春打算像荷兰的郁金香一样发展君子兰产业,要让它出口、创汇。

1984年12月4日,《长春君子兰周报》创刊发行。

君子兰,得到了最好的发展环境。

“疯狂”的兰中君子

君子兰变得“疯狂”起来!

有一个形象的说法:端一盆君子兰,不用走完整条街,价格就能涨三次。

当时,还发生了一件极具轰动的事,足见“疯狂”:用一辆豪华皇冠轿车换一盆君子兰,没换!

1984年,郭凤仪在长春成立全国第一家君子兰花卉公司。1985年1月,一位港商来到他的公司参观,看中了一盆名叫凤冠的君子兰,提出用一辆豪华皇冠轿车交换,被郭凤仪拒绝了。

当年,皇冠轿车约值9万元,而当时长春房价大概在280元/平方米,能买321平方米。

风头更盛的是当时另一宗交易。据介绍,1985年初,长春一王姓养花大户将一盆君子兰卖给了哈尔滨客户,价格是14万元,创造了1985年之前君子兰交易之最。

相关资料显示,按当时伦敦金融市场牌价,14万元可买40多两黄金。有人算过,一株君子兰顶多不过二三十片叶子,1两黄金可塑成17.5平方米的金片,按此可制成几十盆“金花”。

君子兰因此得名:绿色金条。

“关东三宗宝,不如长春一棵草”,一个接一个的财富神话在大众中广流传。

长春机械厂号召职工走君子兰致富道路,全厂1700多名职工家家开养;长春洗衣机厂投资数十万元,在办公楼顶上盖了600平方米空中温室……

一些人,也丧失了理性,变得“疯狂”起来!

吉林省某机关技术员的弟弟,贪恋哥哥家君子兰,上门抢夺,导致口角,打晕兄嫂后,将嫂子塞入炕洞,致其死亡。最终,弟弟被判死刑。消息一度登上香港报纸,名为《嫂弟俩为一盆花双双毙命》。

1984年夏天,长春媒体刊发了一则公安局干警庆功的消息,说他们刚刚破获了一起重大抢劫案,四名来自鞍山的歹徒,抢劫的目标却是一盆小小的君子兰。

档案记载,1984年长春君子兰相关盗窃抢劫案127起;1985年1至5月为243起,发案率有增无减。

1985年的“黑色之夏”

“皇冠换凤冠”的故事让郭凤仪声名远扬,也为他招来了麻烦。

纪录片《疯狂的君子兰》中讲述了这件事:一位工程师写了举报信。信中说,郭凤仪是“花霸”,高价卖花是在操纵物价,应该列入投机倒把的范畴并加以惩处。

要知道,从1955年开始,投机倒把这个词汇频繁出现在经济生活领域中,直到1997年我国刑法修订后才逐渐淡出历史。

当年,也有相关部门的人员找到了郭凤仪进行调查。最后,也不了了之。

君子兰价格的“畸高”,伴随着巨大的争议,迎来了1985年“黑色的夏天”。

1985年6月1日、7日、13日,《吉林日报》头版刊发《奇高的君子兰花价能维持多久》《再谈奇高的君子兰花价能维持多久》《不能靠挖国家墙脚来哄抬君子兰花价》三篇社评。

这三篇社评,矛头直指人们购买君子兰的动机,以及君子兰交易所衍生的腐败现象和治安问题。

1985年6月10日,《人民日报》在二版显要位置刊发《“君子兰”为什么风靡长春?》,文中将“君子兰交易”称为“虚业”,并提出“四化建设要我们多干实事”。

此外,《人民日报》也刊登了一篇题为《君子兰价值与价格笔谈》的文章,文章写道:长春人因为喜欢君子兰就花几百元来买吗?市民的人均收入多少?我们国家的人均收入有多少?难道有人能说君子兰比自行车、电视机更为他们所需要?

社会舆论,将“疯狂”的君子兰送上了断头台。

长春市发布了《关于君子兰市场管理的补充规定》,规定要求:机关、企、事业单位不得用公款购买君子兰,领导干部养殖君子兰只准观赏,不准出售;在职职工和共产党员,不得从事君子兰的倒买倒卖活动。

补充规定发布后,正在下落的君子兰价格几乎跌入谷底,君子兰市场纷纷关门。

《长春君子兰周报》也悄悄地停止了发行,从开办到停刊历时半年,共出版二十六期。

回归素雅的君子兰

直到1990年,长春君子兰交易才渐苏醒。

但已今非昔比。

2018年3月22日,第十四届中国长春君子兰节举行,现场有君子兰打出66万元的价格,但也只是吸引了熙熙人流那随意的一瞥。

对于老百姓来说,君子兰早已不是什么“绿色金条”。

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王小野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

编织袋机器

溶气气浮设备

肉食机械

西王葡萄糖酸钠

除水机

工艺品摆件批发